嗨!各位讀者好啊!最近股市就像坐雲霄飛車,搞得人心惶惶,但你知道嗎?在大家熱烈討論股票漲跌的時候,金融市場裡有個「隱形冠軍」最近也搞得大家心臟快停了——那就是「美債殖利率上升」!你可能會想,美債、殖利率?這聽起來就跟八竿子打不著的專業術語一樣,到底跟我辛苦賺來的錢有什麼關係?別擔心,今天我就來把這複雜的財經大戲,用最生活化的方式,一五一十說給你聽,保證讓你聽完茅塞頓開!

想像一下,美國政府就像你家隔壁的阿伯,以前是里長伯,信用超級好,大家有錢都想借給他,因為穩賺不賠,利息也還不錯,所以他的「債券」根本就是市場上的「避險資產」(也就是金融圈的定心丸,大家覺得萬一世界末日來了,至少錢放這最安全)。結果最近不知道怎麼了,這位阿伯突然「信用有點動搖」,原本他發行債券的利息(也就是「殖利率」)不降反升,而且升得又快又急!像是2025年4月7日到11日那短短一週,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竟然從4.01%一路狂飆到4.58%,創下十多年來最大的單週漲幅,嚇得全球投資人下巴都快掉下來了。這代表什麼?這表示大家對這位阿伯的信心大不如前,甚至有點「買家罷工」(投資人不想買了)的感覺,紛紛拋售手上的美債,形成一股龐大的「拋售壓力」。

那麼,這位美國阿伯到底怎麼了?他是不是財務出了狀況?這就得從他家的「財務報表」說起了。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數據,美國政府的「財政赤字」已經攀升到歷史新高的約1.3兆美元,而總「國債」更是高達36.2兆美元,而且光是2025年,就有高達9.2兆美元的美債要到期,需要再借新還舊。這就好比你家阿伯每天透支,信用卡刷到爆,還要一直借新錢來還舊債。這樣下去,大家當然會擔心他還不還得起錢啊!穆迪(Moody’s)這家國際知名的「信用評級」機構,去年就已經「調降美債信評」了,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對美國償債能力的擔憂。另外,你知道嗎?美國的「關稅稅率」也飆到17.8%,這是1934年以來最高的水準。這代表美國政府為了保護自家產業,對外國進口商品徵收重稅。這項政策雖然用意是好的,但也可能導致物價上漲,加劇「通膨」(也就是物價一直漲,錢越來越不值錢)的壓力。這些因素加起來,簡直就是讓美國公債這座原本穩如泰山的「資產避風港」,開始出現了裂縫,殖利率也就跟著往上竄了。
你可能會問,聯準會(Federal Reserve,簡稱聯準會,也就是美國的中央銀行)不是一直說要「降息」嗎?為什麼美債殖利率還會往上飆?這就牽涉到聯準會的「貨幣政策」了。雖然聯準會最近維持了「基準利率」(也就是銀行間借貸的參考利率)不變,但他們的言論卻有點「偏鷹派」(意指比較傾向升息或維持高利率來抑制通膨),暗示通膨可能回升,而且關稅政策也可能推高物價。這讓市場對於年底前還有沒有「降息空間」開始產生分歧。聯準會理事克里斯·沃勒(Chris Waller)就曾表示,他們需要更多的證據來確認通膨已經得到控制。這就像醫生雖然開了藥方,但病人病情還沒完全穩定,自然不能馬上停藥。當市場對未來利率走向不確定時,資金就容易在股市和債市之間游移,也會間接推高債券的殖利率,因為投資人會要求更高的報酬來彌補這種不確定性。美國銀行證券部共同主管湯姆·迪·加洛馬(Tom di Galoma)也指出,市場擔憂債務的供應量會不斷增加,這也推升了「期限溢價」(持有長期債券額外要求的報酬)壓力。

說了這麼多,你或許覺得這離我們小老百姓太遙遠了,但事實並非如此!這美債殖利率一上升,影響可是全球性的,我們台灣更是深受其害。為什麼呢?因為美國公債是全球金融市場的「風向球」,當美債殖利率飆升,就等於全球的「借貸成本」都跟著提高了。你想想,如果美國政府借錢的利息都變高了,那其他國家、企業,甚至我們老百姓向銀行貸款的利息也會跟著水漲船高。這對企業來說,代表投資擴張的成本變高,獲利空間被壓縮;對一般民眾來說,買房貸款、車貸、信用卡循環利率可能都會默默往上爬,生活壓力就更大了。此外,當債券殖利率變高,代表債券的吸引力增加了,一些原本在「股市」的資金,可能就會跑去買「債券」,這就造成股市的「資金流向」壓力,甚至可能導致股市下跌。這就是為什麼財經新聞常常會提到「股債搭配」(一種投資策略,同時持有股票和債券以分散風險),當美債市場動盪時,這種搭配的平衡就會被打破。
我們台灣,更是美國公債的重要「大股東」之一!根據2025年1月的數據,台灣持有高達2904億美元的美債,在全球主要國家中排名第11。而且,你知道台灣的「外匯存底」(國家為了應付國際收支需求而持有的外國貨幣資產)嗎?截至2025年3月,台灣的外匯存底總額是5780.22億美元,其中大約有八成是美債!換句話說,我們台灣的國庫就像一個超大的保險箱,裡面裝了滿滿的美國公債。一旦美債價值下跌(也就是殖利率上升時,債券價格會下跌),我們的外匯存底就會面臨「未實現虧損」的風險。這也會影響我們「台灣公債殖利率」的走勢,例如,台灣10年期公債殖利率從2025年4月7日的1.54%上升到4月16日的1.64%。儘管升幅不大,但這也顯示出美債市場的波動對台灣本地市場的連鎖效應。我們台灣就像坐在美國這艘大船上,當大船晃動時,我們很難不受到波及。
所以說,這美債殖利率上升的影響,就像蝴蝶效應一樣,從遙遠的華爾街一路波及到我們每個人的荷包。未來的「關稅談判進展」、聯準會的「貨幣政策」走向,以及美國政府的「財政變數」,都將持續影響美債市場的走勢,進而牽動全球經濟的穩定。對於我們投資人來說,這時候就更需要保持清醒,不能人云亦云。
那麼,面對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美債市場,我們小老百姓該怎麼辦呢?如果你手上有些資金,千萬不要看到「美債殖利率上升」就一股腦兒衝進去,覺得利息好像變高了很划算。你必須先搞清楚,債券的「票面利率」(債券發行時就已經定好的利息)跟「到期殖利率」(持有債券到期所能獲得的總報酬率,會隨著市場價格波動)是兩回事。現在殖利率上升,代表過去買的債券價格是下跌的,如果急著脫手,可能會面臨虧損。
⚠️ 風險提示:
- 評估流動性: 投資債券需要一定的資金流動性。如果你短期內可能需要動用資金,投資債券可能會因為價格波動而面臨虧損,建議先評估自己的資金運用計畫,再來考慮是否投入。
- 分散風險: 「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」是老生常談,但永遠適用。不要把所有資金都集中在某一種資產上,即使是公認的「避險資產」也一樣。
- 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度: 投資沒有穩賺不賠這回事。在進行任何投資決策前,請務必先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度,並諮詢專業的財務顧問。盲目跟風,只會讓自己的資金曝露在不必要的風險之中。
美債市場就像一個複雜的迷宮,雖然看起來很專業,但它的每一個變動,都可能悄悄地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希望透過今天的分享,能讓你對「美債殖利率上升」這個詞不再感到陌生,並且能夠更理性、更有智慧地面對未來的金融市場挑戰。記住,知識就是力量,多懂一點,就能讓你在財富路上走得更穩健!